随笔:酒仙桥东路的日子
今天是国庆的第二天,转眼自己已经来到北京三个月了,从开始的一个月萌生了回去继续读书的想法,到现在开始逐渐习惯了这种工作环境。明明去年已经在这工作过了,今年再回来仿佛去到了一家完全陌生的公司,熟悉的人走了一大半,有时候不得不说公司文化对一个人的浸染是深层次的,而当一波集体换血发生的时候,两种公司文化的冲击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和恐惧。
刚来北京的第一个月,我经历了一次最快的搬家体验。在三伏天里,物业给公寓断了电,后来打了市长热线才知道,我租的公寓与承租方之间有着长期的商业纠纷,而我刚好赶上了他们闹掰。我就这么跟我在北京的第一个26天的家说了再见,所以说有时候大公司也不靠谱。最后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酒仙桥,回到了将台,回到了去年的那个地方,这仿佛像是一场宿命,我就该在酒仙桥。
记得在年初的时候,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能不能基于传感器去做人机识别,而当我今年回到部门,发现大家真的已经开始做了,还有什么比想法被证实并且继续向前推进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呢?这种兴奋也让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那么令人抓头,其实现在所谓抓头的苦恼,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我对自己的成长度短时间无法达到大家的高度的苦恼,但现在我已经彻底躺平了,我就是不能和这些已经工作五六年的一样高效地去推进,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校招生,我需要时间去成长。所以说,解决内耗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接受现在的自己是不完美的。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程序员十分有意思的言论,笔者称程序员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更快更高质量地完成需求,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程序员解决的问题,大多不是程序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我们在做事之前搞清楚什么是“终”,我们需要看到真正的“终”是什么,而不是把别人交给我们的工作看作“终”。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讲,“请给我一双筷子”并不是真正的“终”,“给我一个能把饭放进嘴里的工具”才是真正的“终”,可能不会是一双筷子,可能勺子,也可能是叉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技术至上”的认知,曾经或者说直到现在我始终坚信,技术作为硬实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我切实感受到了自己沟通与表述能力存在的短板,或许这些所谓的Soft Skill才是真正从学生到职场人转变的关键。
但那又有什么所谓呢?我只是一个校招生,慢慢来吧。